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

公司新闻


低碳学院3位教师获得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立项资助


发布时间:2023-10-07 

近日,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立项通知公布,公司张振东副教授、吕小静副教授、韩伟吉副教授3位青年教师申报的项目喜获立项资助。本项目旨在支持与国外高校、地区开展科研合作,进一步加强学术和技术交流,拓展和深化国际合作网络,提升在国际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学院本年度入选项目数占学校立项总数60%,国际化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张振东副教授与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Viktor Józsa副教授合作,共同开展《燃气轮机氨氢混燃对金属壁面氮化作用的影响研究》。氨与氢气不含碳且具有可燃性,作为燃料使用不仅能够替代传统的化石碳氢燃料,同时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合作旨在研究氨氢混合燃料应用于燃气轮机,火焰对金属壁面氮化的影响。部分氨源氮原子在燃烧时会扩散到壁面材料中,与金属原子结合,从而引起金属界面“氮化”效应,导致金属表面脆性增加,降低部件运行的可靠性。通过明晰燃烧时氮原子迁移路径,阐明金属氮化的机制原理,本研究对实现零碳燃料的高效清洁燃烧及耐高温材料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吕小静副教授联合伦敦大学学院Catalina Spataru教授课题组合作申报的《基于互联式浮动微网的岛屿功能系统快速恢复策略研究》项目,充分利用中英双方团队技术优势,创新性研究利用海洋能流构建漂浮于海上基于船舶的“移动式微网”(FMS)技术,当海洋岛屿微电网因极端天气或台风受损,无法支撑岛上用电时,通过“FMS”的特殊能量转换方式对海洋岛屿电网进行快速连接,以解决灾后海洋岛屿生存环境急需照明、应急医疗、交通疏通等电能供应问题。本研究对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海洋岛屿或岛屿国家灾后能源修复策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韩伟吉副教授联合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ngfu Zou副教授和Torsten Wik教授共同合作申报的《大规模电池系统多时间尺度功率状态预测及计算效率提升》旨在结合中瑞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先进研究成果,精确高效地在线预测电动汽车以及储能电站等大规模电池系统的最大可充放电功率。中瑞双方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管理方面有深厚的合作基础,韩伟吉副教授2018~2021年在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工作期间与Changfu Zou副教授和Torsten Wik教授以及瑞典沃尔沃集团卡车公司就重型商用车辆的电气化和智能管理进行了三年多深入的研究和合作。本项目所获成果对于保障电动汽车的安全运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及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教师介绍

张振东,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优秀青年学者项目获得者。

2012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能源工程专业,2018年加入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主要研究方向为碳中和燃料制备与应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出版科研专著两部。曾获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教书育人奖”二等奖,第五届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青教赛”一等奖,“烛光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吕小静,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副教授,博士生导师,UCL客座研究员。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扬帆”、“启明星”人才计划。

长期在燃料电池/燃机智能混动、智慧能源微网优化设计与智能调控、船舶微网等进行研究。作为独立PI,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12项,参编出版4部书籍。目前担任上海能源研究会城市能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委员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等会员,为中国《动力工程学报》、《船电技术》等期刊青年编委。

韩伟吉,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层次人才。

2018年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担任研究员,2022年入职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针对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中的大规模电池系统控制优化开展长期研究,近些年参与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瑞典科研与教育国际合作基金会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交流项目1项,以核心完成人身份参与瑞典能源部、瑞典环境研究战略基金、美国能源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经济发展部等资助的6项国家级项目。现担任SCI期刊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副编辑,Batteries客座编辑和专题咨询委员等。

 

青年科研人员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力源泉,低碳学院持续深入加强青年科研人员培养,积极搭建创新平台、鼓励创新探索、落实创新保障、营造创新生态,以实际举措和谋划布局助力学院青年人才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同时,作为国际化办学学院,学院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鼓励教师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科研合作,促成一批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国际科研项目。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学术资源,凝练研究方向,打造优势科研团队,不断激发科研创新新势能。同时,学院将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推动学院教师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对接世界科学前沿、技术前沿和工程前沿,助力推动融合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