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低碳战疫,同心守“沪”︱低碳学院云科研 正当时
在疫情防控期间,低碳学院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丝毫没有放松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要求,全面开启线上“云科研”模式,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有条不紊地推进疫情期间各项科研工作扎实开展。多措并举全面保障各类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科研创新等工作井然有序进行,思想碰撞不停歇,学术成果频产出,力争将疫情对科研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
管理服务“不掉线”,多措并举保障日常科研有条不紊。公司科研办加强线上服务和协作,充分利用线上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传达办事指南、重要科研通知等,疫情以来,共发布各类指南、通知60余条,确保信息对称、沟通到位,全力保障疫情期间学院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高端培训办公室紧抓机遇,积极对接各企事业单位,拓展科研合作,进一步优化提升低碳学院“产、学、研”布局。
云端科研“无缝衔接”,实时沟通为各类项目申报保驾护航。在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关键阶段,学院及时转换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线上资源,结合实际,消解问题,有序完成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针对其他重点科研项目、人才计划等申报任务,学院领导及管理人员定期举行线上项目申报讨论会和多轮评审会,采取“1对1”对接,“全流程”跟进的方式,凝练申报材料,提升质量。
科技攻关“因时制宜”,学院师生齐心协力创造科研成绩。公司准封闭管理期间,学院教师做到居家科研不放松,学术研究不止步,各科研团队的攻关工作井井有条,面对疫情,低碳学院教师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与强烈的使命担当。
公司各科研团队将课题组的例会转为线上进行,且增加了线上交流频次,保证每周与课题组员工的沟通研讨,讨论内容涵盖毕业论文与科创项目、研究课题等内容,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学习、科研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同时注重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引导,及时关注员工生活困难,身心健康以及学习和科研情况。员工灵活利用这段时间修炼内功,有机调节科研重心,优先做好数据分析模拟工作,增强文献阅读,深化研究内容,不断完善科研思路,期待“功成出山时,个个真气充盈、犀利出招”。
公司教师克服疫情影响,群策群力,借助即时交流软件和科研共享平台,组织参加了多个“云端”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和项目讨论会。吕小静老师近日与合作单位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召开了“两机专项”季度成果验收会,并多次组织项目进展讨论会。尽管疫情给科研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她仍然坚持按项目进度有序推进,确保重点专项进度不落后。姚琳、张景新等老师也线上参加了各类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在疫情防控期间,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发表于高水平期刊:
张景新副教授课题组揭示了铁的生物利用度对有机废物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机制,同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等合作者联合探究了动物粪便中高温厌氧生物转化与甲烷化的作用途径。相关工作发表在环境与能源领域权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41, 136099 (2022年3月29日)和Fuel 320, 123990 (2022年3月30日)。
鞠生宏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应用物理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120, 163901(2022年4月18日)上发表“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in metastable phase of silicon: a first−principles study”研究论文,文章聚焦于能有效实现热能与电能之间能量转换的热电材料,指出热电材料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并结合玻尔兹曼输运理论和第一性原理能带结构计算,探究了低成本、低热导率亚稳态硅的热电转换性能。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饶勇超,通讯作者是鞠生宏副教授。
疫情终会散去,美好始终在我们身边。
星星微芒,汇聚成光。
让我们共同坚守,共同期待,拥抱最美的春天,迎接灿烂的夏天!